English

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1999-07-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于我自己喜欢写作,所以我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些文字上的痕迹,反映了我这段时间里社会对我所起的作用,同时多少也透露了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写作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我相信用文字来写作是文明时代一个社会成员参与集体生活时应有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行动。

社会集体就是通过其成员的言行达到它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一人的言行虽系个人之事,但也受到这个人所参与的社会,包括社会的历史遗产和当时群众思想的交流的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它表现社会的一面。

在我这一生即将进入21世纪之前,也就是在我走过90岁这个年限之后,我的亲友们建议把我过去一生所公开发表过的写作整理成一部文集,作为纪念。我同意他们的好意,但是我自己这几年有不少已预定的课题还要完成,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帮助他们做这项工作。我只能表示尽力支持他们而已,又只能放手和放权让他们去办。最近他们已经把这部文集初步编成,将要去付印出版,坚持要我在集前说几句话。我表示同意,所以简要地把我想在集前说的话写下。

我同意把我一生公开发表过的写作力求完整地编成一部文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为一些想了解我国20世纪知识分子怎样走过来的人提供一些研究的素材。我的一生从20世纪初期到它的结束,经过了90个年头,这段历史给了我这一生经历的内容。由于我自己喜欢写作,所以我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些文字上的痕迹,反映了我这段时间里社会对我所起的作用,同时多少也透露了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写作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为一生兴趣的人,我以己度人,想到我身后也许还会有和我一样有此同好的人,我愿意把我要留下的这本文集提供他们做研究中国这段历史的素材。也想以此作为我对我一生所受社会培育的一些回报。

为了贯彻我这个意愿,所以我一再向负责整理和编辑这部文集的亲友们说明,我愿意授权他们尽力搜集和如实地处理我一生留下的写作,把它们保留下去,而且尽可能全部编印出来,有待今后读者的取用。

但在这里我也得作一点保留意见。因为我一生中有一段时期曾经被划为“右派”,受到不可抗拒的压力,不得不写下一些言不由衷、不符合我实际意识的文字,就是那些被迫写出的“检讨”和“交代”。这些文字要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经过的素材,是可以有用的,而且也可以说是有意义的,但需要如实地放进当时很特殊的和失常的社会情境之中去,才能明白其实在的意义。现在已事过20多年,我本人不容易,也不愿意重新记取当时的社会情境,而这些文字又必须详加注释之后才能有用,如果用原文留给后人,不免会起误导的作用。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要求把这一部文字,作为另案处理,免于收入这部文集之内。我希望后来的读者们能谅解我提出这种保留的苦衷。我愿意在此声明这个保留意见是我自己作出的,我也愿意为此负责。

我同意编者以文章发表的时间先后来编排在文集中前后的次序,我认为既以提供研究素材为目的,所以为了便于追索我一生思想的发展和经过,采取按这些文章发表的前后来编排定在文集中的先后次序最为方便可行,但是事实上我是又有多题并进的思考习惯,不同题目的思想可以在同一段时间里参差进行。而且文章的完稿和发表之间又有不同的差距,我的文章又经常在同一时间里投向不同的刊物,发表时间和写作时间又不一定相符。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引起了文集编者的一些困难,不可能坚持上述的原则。同时也必然会使一般读者不能按文章编排的前后顺序来追索我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在文集的编排上还有一个引起编者为难的原因是我在写作上常采取化整为散又集散为整的方法。就是一个课题时常分作了系列的短篇写出,一般是在一个刊物上连续发表,积有一定篇幅,再编成一卷作为专集出版。凡是已经以专集方式出版过的一系列文章,我建议在本文集里还是予以保留使文章内容的连续性不要拆散。这里又发生了一个编排上的难点,就是那些已结合成专集的文章,各篇发表的前后的间隙中我又时常插进另一个新的系列。逢到这个困难,我建议这本文集的编者只好让前后为序的原则作出些让步了。

我要感谢本文集的整编者为这项工作所费的劳动和精力。我认为他们把分散在各地各种报章杂志刊物上的文章收集起来确已竭尽了全力。要想做到把我一生全部写作都搜集到手困难很多。我的记忆中早年有一些常发表我文章的杂志和刊物,现在已经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了。又比如我最早投稿的《少年》还是友人从僻偏的图书馆里找到的,而当时我曾用“费北”的笔名在这刊物上发表的一些作品,却没有复制给我。又比如我在中学毕业时所编的《水荇》中发表的早年作品,还是友人在东京大学的图书馆中偶然见到而复制寄我的。至于我在昆明学生运动前后所发表在许多街头刊物上的文章,为数不少,现在已搜集不到了。

最后我应当感谢这本文集的编者,他们不仅费了大力去搜集我散失的写作,而且又费了大力去校核所搜到的文章的复印件和原刊里的错字和失误。我嘱咐他们的一条原则是凡不属于显而易见排印上的错失,一律存旧。因为在这段虽然不算长的时间里,一般通行语文的用辞也有相当的变化。近时已不常见的辞汇,在几十年前会是常见的,而各人所用辞也存在着个人的习性,所以现在看来不太顺眼的辞汇不宜改动。但在校核过程中确是发现不少出于作者的错失或疏忽,以致文章内容中有实质的错误,使前后所提的事实对不上口,甚至有矛盾,在数字上又有出入。这些错误应当由作者来负责的。我十分感激编者对我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能发现这些错误,使我在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把这些错误予以公开纠正。所以我请求编者凡逢到这类情形,应当按照原文不加修饰地予以付印,并加注说明错误所在,千万不可掩盖。已经公开发表的文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生不可能无过,有过则改,坦白不讳,就对得起读者了。如果文章中还有错失没有揭露之处,祈望今后读者继续纠正。我即在九天之上,也将表示感激。

我一生写作自以为是比较随意和顺性的,秉笔直书,怎样想就怎样写,写成了也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和别人的毁誉,这种性格确曾给我带来过没有预计到的人生打击,但至今不悔,而且至今我还是这样做。这是因为我相信用文字来写作是文明时代一个社会成员参与集体生活时应有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行动。当然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无不受当时社会的陶冶。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是社会集体藉以交流和进行集体行为的方式。社会集体就是通过其成员的言行达到它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一人的言行虽系个人之事,但也受到这个人所参与的社会,包括社会的历史遗产和当时群众思想的交流的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它表现社会的一面。我有时也乐于反复重读我过去的写作,常常以此作为我所处时代的一些纪录影片来自娱。我也希望能以此提供有些读者同享。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同意我的亲友们提出整编这部文集的建议。在这部文集中也保留了一些我这一生未能实现的梦,和具体的有关研究社会的思路和此生未获申论的课题。如果此书能对一些后来者发生一点启发的作用,因而能继续进行发挥和发展,这将使我感到三生有幸了。后世不乏比我更有才能和学力、具备更好研究条件的人,希望能从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更大的成就,于国于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将为此而感到没有辜负此生的激情于地下。念人世的茫茫,愿以无悔无愆而告终。谨此写下这本文集的前言以告读者,并再次表示对编整和支援这本文集的亲友们的感激。

(14卷本《费孝通文集》将由群言出版社于近日出版,本文为作者为此而作的前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